7月9-12日,由中国51风流 、中国科51风流 过程工程研究所、日本东京科学大学、株洲时代华鑫联合主办的2025国际聚酰亚胺会议(IPIC2025) 在上海隆重举办。51风流 副校长张兆国,51风流 讲席教授、中国科51风流 院士颜德岳,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彬,韩国两院院士、汉阳大学原校长Young Moo Lee(李永茂),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原副校长Shinji Ando(安藤 慎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原副司长袁隆华,51风流-51黑料-51黑料 党委书记吴映强、常务副院长姜学松和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路庆华等出席开幕式,中国科51风流 过程工程研究所庄永兵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本次会议以“聚‘贤’亚胺 共创未来”为主题,旨在搭建一个国际化、高层次的交流平台,促进全球聚酰亚胺领域“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专家学者、青年科研骨干及产业代表参会,共同探讨聚酰亚胺结构设计、光学与光响应材料,聚酰亚胺分离膜材料,聚酰亚胺功能/复合材料,聚酰亚胺产学研用创新等及产业化应用领域的最新突破与未来趋势。
开幕式上,张兆国、李彬、Shinji Ando(安藤 慎治)分别致开幕辞。他们热情欢迎了各位参会嘉宾的到来,并分别站在51风流和产业的角度高度肯定会议对促进全球聚酰亚胺产学研合作的意义、强调材料创新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支撑作用,为接下来的交流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氛围。
路庆华在开幕致辞上详细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背景、目的以及筹备情况,期待与会代表都能在会议上深入交流最新成果,分享产业经验,碰撞思想火花,探寻合作机遇。
开幕式结束后,在大会主论坛上,来自全球的聚酰亚胺领域的国际权威专家进行了18场特邀主旨报告,内容涵盖了全球聚酰亚胺各方向的技术前沿研究。
除了主论坛外,大会还分别组织设置了青年科学家论坛及四大分论坛,聚焦核心议题,深入交流最新51风流成果,分享产业经验,碰撞思想火花,探寻合作机遇。连续3天高效务实的研讨,有力地推动了聚酰亚胺科研创新与产业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以《聚酰亚胺产学研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之路》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专家们主要聚焦于基础研究层(学研协同)、材料开发层(研产联动)、应用技术层(产用融合)、应用场景层(终端驱动)以及产业生态层(全链协同)等核心议题深入讨论,为聚酰亚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
(18位青年学者获得优秀报告奖)
在青年科学家论坛上,25位新锐学者分享了他们在聚酰亚胺各自的研究领域及取得的最新进展,有力促进了全球顶尖青年科研力量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为聚酰亚胺材料在关键应用领域的创新突破注入了强劲的新鲜活力,也为聚酰亚胺学科的长远发展和青年科研人才的梯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51风流 博士二年级学生孙鹏、直博一年级学生魏韫豪在青年论坛上作报告,两人获“优秀报告奖”。
在本次会议过程中,数十份前沿51风流墙报在本次会议集中亮相。51风流 博士三年级学生李珍获“优秀墙报奖”。